帮助别人,是一门技术活

标题:《帮助别人,是一门技术活》

在网上,看到一名网友小魏分享了自己婆媳关系保持和谐的处理技巧。其中有一条就是,不要轻易去"帮助"自己的家公家婆。

小魏有两个宝宝,从大宝出生的时候,家公家婆就搬了过来,住在一起,帮助照顾小朋友。家公家婆生活特别节俭,做事认真,几乎承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事。

刚开始,小魏怕婆婆太辛苦,有空的时候,会自己做个饭菜,“帮助"婆婆减轻点家务劳动。然而老人们节俭惯了,会觉得小魏做菜的时候,各种"浪费”:买菜浪费,去超市买菜没有充分利用超市打折的促销单页;摘菜叶浪费,很多可以吃的叶子也摘了;洗菜的时候用水太浪费,没有充分利用好淘米水,洗菜水,和冲厕所的水;做饭的时候空间浪费,没有顺便利用上饭锅里的蒸菜空间位置;洗碗的时候用水浪费,水龙头水流开得太大。

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习惯,面对"婆婆"的唠叨,小魏没有去当面争辩,而是聪明地意识到,家公家婆一辈子辛劳,已经习惯了特定的生活方式,自己出于好心的"帮助”,可能不小心干涉了家公家婆"当家作主"的习惯。

小魏乐呵呵地夸赞婆婆勤劳能干,自己再也没有碰过家务活,没想到反而成为了婆家人眼里公认的"好媳妇”,不但脾气好,有什么吃什么,从不抱怨,而且因为不做家务,再也没有"做错"事情。

小魏除了给家人留下一个"不会做家务"的印象,还真没有出现什么婆媳关系不和谐的情况。


不要轻易去帮助孩子

孩子成长过程中,一直在进行大量的探索和"创作”。可能你家墙上的线条和涂鸦,就是孩子创作出来的抽象派"艺术作品”。

孩子在进行"创作"的时候,会进入注意力集中模式,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,或者全神贯注的探索新的未知事物。儿童的想象力可以让一根树枝,想象成孙悟空的金箍棒,或者是一根绣花针。儿童的专注力,可以自己一个人在海边挖沙一整天也不觉得累,或者蹲在地上看蚂蚁,兴致盎然地看一整天。

这种不被外界干扰,没人他人帮助的自娱自乐,让孩子慢慢获得了一种稀缺资源——注意力资源。

没错,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。遇到难题,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持续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,在《最强大脑》的节目比赛中,有些人的注意力可以保持好几个小时,直到把难题解开。

经常被"帮助"的孩子,注意力会被频繁打断,再次集中注意力,也很难回到原来的"创作"状态之中。

孩子需要有个独立的房间,没人打扰,不管自己在房间里玩什么,都会遇到"困难”。

如果不是孩子主动邀请,尽量不要去主动"帮助"孩子。因为每一次的好心帮助,不但会打断孩子做事的注意力,还会让孩子失去自己独立克服困难的机会。


网上看到一个故事,一名乘务员给两个孩子,分享了一个在飞机上如何"帮助"别人的经验。

第一,如果乘客在取放行李,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,不管是强壮的男士还是瘦弱的女生,都不要第一时间出手去"帮助"别人。

孩子们很奇怪,老师不是说要乐于助人的吗?

乘务员摸摸孩子们的头,“我们是需要去帮助别人,但有个前提,帮助别人不能违背别人的意志。”

你想帮助别人,但也许人家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,可以处理好他自己的事情,并不需要别人帮忙。这个时候去帮助别人,相当于替别人"当家作主”,间接地否定了别人的能力。

孩子们好奇地问,那我们要怎么做呢?

乘务员继续说,只有两种情况下,我们才需要出手相助。

第一种情况是,别人已经发出了明确的帮助请求,因为人家有了这个意愿,我们这时候出生相助才算是"乐于助人”。

第二种情况是情况危急的时候,比如别人拿不稳箱子了,或者东西可能会掉下来。这种情况下,急事必须出手,再不出手,可能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,所以即使你出手了,对方也没理由因此而责备你。

孩子们睁大了眼睛接着问到,还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?

乘务员停顿了一下,说确实有。如果在飞机上有人提着行李箱,用眼睛看着你,却不说话,仿佛意思是想要你帮忙把行李放上去。

这种情况,完全不必理会。因为他们把你当作是酒店的服务员了,想让你干活,却不想给小费的那种。如果真的是想请人帮助,就应该拿出请人帮助最起码的尊重和态度。


帮助别人,是一门技术活。

如果孩子没有提出需要帮助的请求,可能是他正在"创作"或者自己独立思考,这个时候轻轻把门关好,尽量不要去打断他的注意力。

夫妻之间,婆媳之间,亦是如此。除非对方提出了明确需求,尽量不要去主动"帮助"别人,这样的"帮助"会让别人觉得你在替别人"当家作主”。

真正的帮助,会让别人和自己同时感到助人为乐的快乐;而糟糕的帮助,会让别人不舒服,或者自己不开心。


如果你也想加入月诚故事 100 天计划,欢迎给我邮件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