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月诚故事100天计划】第73次打卡
标题:《讲道理不如讲故事,讲故事不如亲身体验》
每个人出生的家庭环境不同,读过的书不同,经历过的事不同,即使面对同一件事情,可能也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。硬要给别人讲道理,去说服别人,可能只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。
有个家长朋友,女儿还小,贪玩。到了晚上该上床睡觉的时候,还是嚷嚷着要出门玩耍。做爸爸的苦口婆心和女儿讲道理,说天黑了,没什么可玩了,不如现在早点睡觉,等明天早上睡觉起床了,就可以玩了。每天连哄带骗,都要折腾半天,才能够把女儿哄去睡觉。
后来爸妈不知道从哪里学来了新办法。到了晚上睡觉的时间,女儿又嚷嚷要出门玩。爸爸很干脆地就答应了,让女儿从床上下来,穿好衣服鞋袜,然后带着女儿来到楼下。
黑色的天,深邃的让人害怕。周围没有人,夜深人静,黑灯瞎火,只有凉风阵阵从路边吹过。
爸爸问女儿,想去哪里玩,小姑娘有些害怕,拉着爸爸的胳膊,哪里也不想去了,想要赶紧回家。爸爸镇定地说,既然都出来了,那就玩一会儿吧。
女儿拼命地摇头,“不要,我要回家。”
爸爸这才拉着女儿,重新回到家里。到家之后,女儿用不着爸爸督促,自己很自觉地就跑去刷牙洗脸,然后默默地去床上睡觉了。
在真人秀节目《变形计》里面,有一期节目的两个孩子,分别是城市主人公"郑子豪"和农村主人公"欧曾缘"互换身份体验生活。当穷孩子小缘来到城市,在屋里吃饭的时候,子豪爸爸开始和小缘"聊天”。
“你将来的爱好是什么呀?”
“当警察。”
“当警察也可以,你有什么爱好,你要达到这个目的,你朝着这个目标往前走。你像爸爸在高中的时候,就想着当律师,怎么向着这个目标前进,定一个目标,一步一步来。而且你得对你这个目标有兴趣,你没兴趣的话,你做起来很累人的。像爸爸做律师,虽然每天非常忙,但是很充实,心里很爽快,很快活……”
小缘眼睛盯着律师爸爸,手中筷子夹着一团米饭,原本想等着爸爸把这句话说完了,再把饭送进嘴里,结果爸爸自己说开心了,就没打算停下来。小缘在餐桌对面,一脸认真地听着爸爸讲道理,不知道筷子还要不要送进嘴里。
然后电视镜头切换到用餐之后的画面,小缘谈了自己的感受。小缘说,“他那种感觉就是,律师在跟犯罪者说话”。
画面又切换回来,律师爸爸依然在那里认真地讲道理,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,小缘也依然认真地装作一副在听的样子,眼睛都没敢离开爸爸,生怕走神。小缘说,“得认真听啊,不能走神,走神了不知道又要说什么”。
吃完了饭,爸爸的自我感觉很好,爸爸说,“和她在一起就是说,说话的时候,我无论跟她说什么,讲一些什么大道理,她都能听进去,喜欢听。这个挺欣慰的。”
画面继续切换回去刚才的场景,律师爸爸还在继续讲道理,很认真地讲,不停地讲……,只不过镜头画面中,爸爸的头上多了一顶卡哇伊的唐僧帽子:)
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
法国杰出思想家卢梭在《爱弥尔,论教育》(“Émile, ou De l'éducation”)里描述了孩子成长和教育的全过程。书中强调,孩子有自己看见的东西,思考的东西,和感受的东西,和孩子讲道理是愚蠢的。(“Childhood has its own way of seeing, thinking, and feeling, and nothing is more foolish than to try to substitute ours for theirs. ― Jean-Jacques Rousseau, Emile or On Education”)
也有些家长很少讲道理。
有位家长家里的小朋友,英语特别好,虽然从来没有出过国,但是口语发音标准,而且小学就已经可以自己阅读英语绘本了。
这位家长自己其实也没有海外留学过,但是为了给孩子建立一个英语学习环境,专门从网上购买了大量的儿童英语绘本,还下载了很多配套的儿童英语音频读物。小朋友还小的时候,虽然听不懂英文,但是听故事明显可以感受到配音演员各种不同的语气和语速,以及生灵活现的表演;看绘本的时候,虽然看不懂很多英文单词,但是可以看到绘本里一个个夸张有趣的卡通人物。
绘本就在屋里的书架上,到处都是,随手可拿;音频就在桌上的蓝牙音箱里,像背景音乐一样,一直播放。
妈妈时不时也会和孩子讲解一下绘本上的故事。有一天,孩子竟然自己听懂了故事里的一个片段。慢慢地,就能够使用一些单词进行英语情景对话了。
妈妈并没有刻意去和孩子讲道理,去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,只是在家里建立了一个充满英语故事的环境而已。
妈妈盘算着,有机会一定要带着孩子去国外看看,让孩子在全英文环境中亲身体验一下。
对于孩子来说,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,绘本上的故事是有趣的,只有讲道理才是抽象和枯燥的。
故事讲完了。本故事纯属虚构,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。如果你也想加入月诚故事 100 天计划,欢迎给我邮件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