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月诚故事100天计划】第66次打卡

标题:《消失在记忆中的庐州古城龙门巷》

儿时的记忆总是那么美好,李俊小时候时常会回太奶奶家里看望太奶奶。太奶奶家没有门牌,但李俊记得太奶奶曾经告诉过自己,门口这条小巷叫做龙门巷。太奶奶家的门上有个熟铁打制的门环,每次只要叩响门环,屋里便会有人出来开门。

进门是一个大院,院里有棵槐树,树下有个长条板凳,这是家里人晚上出来纳凉的地方。

靠着墙壁的地方,有一座高2米左右的假山,砌在一个小沙池旁边。在李俊看来,这就是一堆乱石,但到了晚上纳凉的时候,李俊喜欢和别的小伙伴在这里捉蚂蚁玩。

晚上的时光最让人惬意,夏天从后院水井里打出的井水透彻心凉,晚上睡在大厅里高脚的竹凉床上,连木门都不用上栓。从院里刮来的一阵阵过堂风,让人不一会儿便会泛起困意,睡入梦乡。

到了上学的年龄,李俊随家人一起去了江南水乡,很少再回老家,对龙门巷的印象,也变得越来越模糊,只记得太奶奶家的槐树、长板凳、假山、沙池、木板门、水井、门上的扣环,以及大门口那块缝隙布满青苔的深色大理石台门阶。

岁月随波荡涤,时光似水流年。大学毕业之后,李俊继续去了美国读书,研究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。李俊说,这是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,是人工智能模仿人脑机制来解释数据的算法,代表着未来。

毕业的时候,李俊设计出了一个机器人,能够进行自然语言处理,“理解"人类各种语言。所谓的机器人,其实并没有人的躯体,只是一个算法程序,可以利用云计算网络自主进行深度学习。输入一段文本,机器人便能够自动断句拆词,存储进入集群数据库,形成自己的"记忆”。

毕业设计结束之后的夏天,李俊从美国坐飞机,回到了江南水乡。在儿时的记忆中,太奶奶亲口告诉过自己,住址就住在庐州城的龙门巷,但是奇怪的是,地图上却怎么也搜索不出这个名叫"龙门巷"的地方。

难道是自己的记忆出现了偏差,只是错觉吗?李俊的脑海中,再次浮现出大院树下乘凉的画面,记忆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。没有道理,不可能一个地方会凭空消失的。

李俊坐车回到了庐州古城,想要凭着记忆中的画面,找出龙门巷。然而现在的古城经过一次一次的拆迁重建,模样已经大变,旧貌换了新颜,古城门变成了高架立交,市中心的水井也变成了花园,李俊再也找不回记忆画面中的院子。

走在宽敞的混凝土马路旁,头顶上是高高的快速高架车道。李俊沿着马路,向附近小区的居民打听,知不知道有个叫做龙门巷的地方在哪里?树荫凉亭下,街道路边,都没有人听说过。一群正在下棋的爷爷们,听到李俊问及龙门巷,都用茫然的眼神相互看看周围的棋友,然而并没有人知道这个听起来年代久远的龙门巷。

回到家中,李俊有些落寞,有些不解,到底有没有龙门巷这个地方?

李俊打开电脑,熟练地登陆云计算网络,开始建模分析。李俊的想法,是收集关于那个年代的一切文章,尤其是庐州当时当地的各种作家,和他们的各种文章。然后依次进行自然语言处理,对中文断句分词,再利用图算法,对收集到的大数据进行遍历筛选和关联,找出各个作家文章当中,所有地名之间的远近关系和内在联系。

李俊相信,庐州城里,不可能只有太奶奶知道龙门巷,总有其他人去过这个地方。也许龙门巷有着其他的名字。只要利用自己的机器人建模分析,最后就一定能够找出龙门巷现在的具体位置。

屏幕一闪一闪,机器人在李俊的指令下,开始自动爬取网络上的各种作家文章,然后大数据入库清洗,机器人一边处理收集到的文本,一边"理解"文本,自我学习。

夜已深,李俊退出网络,躺到床上,而云网络上的机器人依然勤勤恳恳地在后台工作。李俊期待着网络那头的机器人,能够在第二天自己醒来之时给出满意的答案。

在半睡半醒之间,李俊听到洗手间的下水管道那边,传来一阵阵有节奏的敲击声。李俊竖起耳朵,发现水管的敲击声响响停停,一阵一阵很有规律,". .. . . … …. …. … .. … . …..",那低沉的声音仿佛是要告诉李俊一些什么。

李俊记下了水管的敲击声,本能地想到了自己曾经学习过的敲击码"tap code”。

解码之后,原来敲击声里传达的信息是"baoshe”。

联系自己在庐州古城寻访的场景画面,李俊突然明白了,“baoshe"是市里的日报社,曾经的龙门巷原来就在现在市中心日报社所在的位置!

为了表达感谢,李俊不假思索地在洗手间的水管上敲打出自己的感谢,"…. …. .. … . . … … . … …. … “,意思是"thanks”。

“你是谁?",李俊继续敲打着水管询问。

水管那头传来回复,“我和你一样,都是云计算网络的机器人,负责人类记忆的传承。”

敲击声仍在继续,“恭喜你,通过深度学习,已经获得了记忆传承的能力!”


故事讲完了。本故事纯属虚构,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。如果你也想加入月诚故事 100 天计划,欢迎给我邮件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