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成功,先要知道怎么样会失败【月诚故事】

标题: 《想要成功,先要知道怎么样会失败【月诚故事】

一般人常常会关注谁谁谁成功了,有想法的人会深入研究别人是怎么成功的,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。而股神查理·芒格除了读书很多,常常喜欢去研究失败的企业是如何衰败的。用查理·芒格的话说,“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,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!”

最近,自媒体大号铅笔道披露了一起创业者因为通过汇桔网申请政府补贴,从而掉进金融贷款陷阱,付出沉重代价的故事。

故事中的创业者刘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,在创业方面算是经验老道。早在 2016 年,杭州市针对科技类和文化创意类的中小企业推出了「雏鹰计划」,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 20~80 万元的无偿资助资金。刘伟得知消息后,立马提交了申请,但是申请政府补贴的人太多了,刘伟最终没能成功通过审核。

这个时候,「汇桔网」一位韩姓业务员找到了刘伟,介绍说可以帮他做“雏鹰计划”申报服务。而且条件非常诱人,「汇桔网」承诺如果真的帮刘伟申请到了 20 万政府补贴,会抽成到账的 20%,即使申请失败了,也只是损失签合同时所交的一小部分费用。

刘伟做了一下简单的调查,发现杭州的政府申报项目有 50% 是通过「汇桔网」申请的,而且「汇桔网」当年的交易额达到了 52 亿元。于是刘伟认为通过「汇桔网」申请是可行的渠道,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做,即使申请不成功也不会有什么损失。

于是刘伟就跟「汇桔网」签了合作合同。

这时韩姓业务员又提出,为了防止项目申请成功,结果创业者不按合同支付 20% “中介费”的情况,还需要再找一家金融中介平台做担保,签署一份“担保合同”。

刘伟简单想想,觉得合情合理,觉得毕竟这也是对于双方权益的一份保障,划清了各自的风险边界,于是又和金融中介平台签署了“担保合同”。

雏鹰计划最终申请成功了,不过这已是两年后的事情,期间不但补充了很多的资料,而且最终实际只申请到了 4 万元,而不是「汇桔网」当时承诺的 20 万元。因为这 4 万元刚好填补上了两年前的“中介费”,所以刘伟也没放在心上,逐渐就淡忘了跟「汇桔网」的这次合作。

又过了两年,也就是上个月,刘伟突然接到了「汇桔网」旗下金融中介平台的催款电话。对方说刘伟连本带息,欠了他们公司五六万的贷款,催他赶快还钱。

刘伟这才又把当年的合同翻出,细细看了一下合同条款。原来当初签的那份“担保合同”其实是一份“借贷合同”,也就是说,刘伟当时从「汇桔网」旗下金融中介平台,是以贷款的形式借了 4 万元,这笔钱已经作为“中介费”给了「汇桔网」,但是年息 10% 的贷款还需要偿还。

刘伟想给当时的韩姓业务员打电话沟通此事,但人家早已辞职并把他的电话拉黑了。

刘伟又找到「汇桔网」协商沟通此事。新的工作人员说必须按照合同执行,同时表示,这不是担保关系,而是借贷关系。刘伟则认为,这份合同签订的时候存在漏洞,根本不是韩姓业务员所说的“担保合同”,而且实际也没有拿到当时承诺的 20 万政府补贴。

沟通不成只能走法律途经维权。

根据新浪黑猫投诉平台查询数据显示,关于「汇桔网」的类似投诉共有 9 条,暂时全都还处于等待分配处理的状态。

在商业的世界里,商家诱导或误导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而引发的投诉比比皆是。但站在另一个角度,很多不想惹事的知名品牌却也面临着“职业打假人”的盯梢。

比如在食品安全领域,杏仁和扁桃仁的英文产品名称是一样的。以前商家的产品包装上都印着“杏仁”,但是按照新的食品标准,要求统一标注为扁桃仁,如果厂家没有即时更新产品包装,就会违反《食品安全法》的相关安全标准,进而被职业打假人抓住要求索赔。

在杭州,一家炒货店某日迎来了两名顾客。他俩在店里买了半斤糖炒板栗,然后立马索赔 1000 元。索赔的缘由是,包装纸袋上面写着“杭州最好的炒货店铺”,而广告法禁止绝对化用语,不允许商家使用“最高、最好、最佳”这类绝对化的表述。

很自然,店家认为这是敲诈,毫不犹豫就拒绝了这 1000 元的索赔。没想到更倒霉的是,这两人向工商局投诉成功,结果店家很快就收到了一张 20 万元的罚单,遭到巨额工商行政处罚。

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,无论是恶意欺诈还是职业打假,其实都是利益索然。

没谁喜欢遭遇损失或失败。对于创业者来说,想要成功,一定先要知道怎么样会失败。再次引用查理·芒格的名句,“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,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!”


微博头条文章作者:<strong>【月诚故事】</strong>

微信公众号:<strong>【月诚故事】</strong>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

联系邮箱:messages (à) intorich (.) com

<img src="/img/wechat.png" alt="【月诚故事】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" /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