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月诚故事100天计划】第58次打卡,周末小结

标题:《千万不要招惹一个爱写鬼故事的人》

昨天的鬼故事写的挺失败,这样的鬼故事能够卖出去东西才见鬼了。

原本是昨天自己看到别人写的一篇卖手机钢化膜的鬼故事,写的挺好。人家文章底部的标签显示,文章转发次数达到了1000+。这也侧面证实了大部分人的感觉和自己一样,认为这篇文章挺好,当然人家写的确实挺好。只是到了自己的笔下,才真正把鬼故事写成了鬼一样的故事。

别人文章里的产品是手机钢化膜,自己文章里的产品原型是一个用来挡噪音的进口耳塞。看起来好像差不多,所以选择了这篇文章作为范文进行学习、拆解和仿写。明明觉得人家的文章挺好——结构挺好、素材挺好、逻辑思路合理、文笔挺好、用词用句挺好等等,然而自己提笔却发现才华和笔力有限,写着写着就写(bian)不下去了。

开始想写的是AI机器人,像黑客帝国一样,可以在网络世界一样的脑回路里神出鬼没,四处闯荡,想着想着编不下去了。后来琢磨,写个洛神一样的虚拟歌姬吧,拥有神一般的宽广音域和歌唱技巧。果然不出意外,还没有动笔之前,虚拟歌姬就在自己无比纠结的故事当中,迷失了方向,然后绕不出来,愁死在了脑回路里。

昨天是第一次尝试去仿写一篇"鬼故事”。为了完成写作任务,自己从早上开始动脑思考,绞尽脑汁一直想到晚上,才开始动笔,果然也没能交出一份让自己满意的答卷。

还好自己已经养成了每天必须完成一篇写作任务的好习惯,硬着头皮也要交出作业。不然等到晚上,可能真的写不出东西,就会放弃了。

所以从今年六一儿童节到今天,自己总结出来的最有效的一条经验就是——不管什么情况,每天都至少要完成一篇写作练习任务,这是自媒体运营的基本功。剩下的,就是在实践中找出行之有效的的方法,然后继续行动。


在过去的一周里,自己尝试了不同类型的文章写作。也在一直思考,草根自媒体运营,到底出路在哪里

微信公众号上面有一篇热文,讲了一个城市公众号的运营,城市公众号就是每天介绍一些城市里的吃喝玩乐活动,以及打折促销资讯,写作的内容和城市相关,吸引的关注用户也都是本地用户为主。

这个公众号已经形成了规模运营,由众多关联公众号组成了一个自媒体矩阵,一共吸引了800多万的用户关注,其中近70%粉丝是大号带小号相互带出来的,另外30%左右是花钱买涨粉服务获得的。

去年城市公众号的广告收入总体下降了很多,对头部自媒体的影响较小,主要受到影响的是腰部自媒体。去年在他们公众号投入的广告费用,像阿里巴巴这样的金主,一下子砍掉了90%,他们通过观察发现,原来的广告订单也没有被城市里的其他公众号同行抢走,是行业整体出现了掉单。再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,从去年开始,有很多金主都和阿里巴巴一样,把营销重点放到了抖音这样的短视频自媒体上面。所以很多腰部公众号的广告业务直接受到了影响,不少粉丝数量在40万以下的公众号甚至出现了经营困难。

在收入普遍下降之后,很多原本看不起"微商"的自媒体,开始选择多样化经营,从单一的广告业务,发展成了附带电商业务——或者引流到第三方电商平台通过销售产品获取佣金,或者自营微店,直接联系工厂进货销售或者代销。

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矛盾:故事和广告如何平衡?

大部分人都喜欢讲故事的公众号,不喜欢讲道理的公众号,和卖广告的公众号。

早期的知乎和简书宁可包容讲道理的公众号,也严禁各种广告推销的公众号,就是因为硬广告会让人反感,会影响到平台的吸引力。

然而对于大部分的自媒体来说,需要实现盈利才能自负盈亏养活自己,所以很多头部自媒体都在自己接广告,一边是广告主,一边是粉丝用户,注定了这是一个平衡与取舍的过程。曾经的知乎和豆瓣,坚持不添加广告,只追求最好的用户体验,直到后来用户规模增长到了一定程度,才开放了广告业务,开始兼顾实现盈利的需求,在用户口碑和实现盈利之间寻找平衡。

这方面,国外的脸书公司倒是一直走在前面。脸书根据用户性别、年龄、职业、爱好等不同属性,允许广告主投放细分领域的"窄告”,这样就能把某个产品推荐给最可能购买它的用户,避免出现把男性用品推荐给女性用户这样的尴尬。

类似的思考还有很多,这周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,整个一周的时间里面,脑子一直在思考,到底草根自媒体的出路在哪里

至于答案是什么,可能只有在实践当中,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,然后去行动。对于自己而言,现在总结出来的唯一一条道理就是——继续坚持多写!


本周的周末小结写完了。如果你也想加入月诚故事 100 天计划,欢迎给我邮件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