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关注什么,就会看见什么【月诚故事】

标题:《你关注什么,就会看见什么【月诚故事】》

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,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,互联网对你越来越了解了。

记得央视《法律讲堂》节目里面曾经讲过一个未成年少女未婚先孕的故事。刚开始人家小姑娘觉得这种事情挺不好意思,但是手机上刷短视频的时候,无意之间看到“产后4个月全网最小二胎妈妈”的短视频,一对14岁的未成年情侣竟然公开秀恩爱,拍摄制作短视频,还理直气壮地做网络主播。一副我骄傲我自豪的明星范。短视频平台上的网友们也纷纷送去祝福,完全没人在意“未成年”这事儿。

刷完这个视频之后,刷到的类似视频越来越多,于是这个小姑娘也模仿其他低龄孕妇,开始了自己的短视频创作。她带着小宝宝录制的第一条视频没有露脸,结果这条视频发布之后,没多久就获得了几十万人的观看浏览,网友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和鼓励的祝福。这下终于让她能够放下戒备,心安理得的继续更新视频,并且开始露脸出镜。

小姑娘的婚姻故事不是要说的重点。重点是,她刷出来的很多视频,都是和她一样的低龄妈妈所拍摄的。而且围观的粉丝们也像是一个特定群体,对低龄妈妈们特别包容,甚至是有些羡慕嫉妒的那种。小孩子都喜欢模仿,所以短视频里的这种低龄妈妈竟然成了不少孩子们心目中的“英雄”。

自媒体文章也有类似的效果。

比如,百度公司曾经在陆奇的协助下,确立了聚集人工智能AI的战略,并把移动搜索、信息流和手机百度作为公司的主航道和关键使命。调整之后的效果就是,现在如果用手机打开百度首页,可以看到“信息流”。也就是无数的百家号文章按照发布时间顺序,不停地刷新到到首页上,所以在这里阅读文章,你永远刷不到底线。

也许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,你关注什么,就会看见什么。比如你觉得马上房价可能要迎来拐点了,你可能就会点开和你观点相同或者相近的文章。返回之后一切就变了,信息流里面不少文章都和房子有关,而且还都在说“没有买房的人太幸运,马上就要有福了。”

假如手工停止应用,清空浏览器缓存或者换个手机浏览器,再打开百度首页。一切又都恢复正常。这个时候你可以点开一篇据说房价马上要涨的文章,你会发现,百度以后经常会有文章提醒你,说是房价马上要涨。

也就是说,不管你觉得房价马上要跌,就要迎来拐点,或者即将上涨,你后面看到的文章大多会是同样的观点。简单的说,你关注什么,就会看见什么。

其他领域也是一样,有的文章从女性的角度出发,写出了一部分女性生活中的困境的期待。有些姑娘期待有一个随时待命响应,而且体贴温柔的男友。看到的文章就会类似于这样《在乎你的人,从来都不忙》,《真正爱你的男人会把你宠成孩子!》,《你这么善解人意,又有谁来懂你?》,《老公爱你的程度与在你身上花的钱成正比》。

有的作者则从男性的角度,写出了一部分男性的观点和需求。比如《给大家普及下,女生到底有多费钱!》,《女生甘愿“倒追”的男生,长得帅不算啥,主要是“好这口”!》,《女朋友非常温柔善解人意是怎样一种体验?》。

自媒体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,很多观点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矛盾。曾经的自媒体大号咪蒙,文章标题里经常鼓励男性给女性多花钱,比如《前男友给我发了52000红包,我要不要跟他复合?》,《这种抠逼男,给老娘洗脚都不配》,也经常建议女生多赚钱,比如《那个不喜欢钱的女生,赚了15个亿!》,《女人年轻的时候首先该干嘛?先挣钱!》,还经常劝导女生少在男生身上花钱,比如《我花了24.9,成功泡到了男神!!!》

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,从咪蒙的粉丝规模就可以看出,这样的观点说出了很多人的想法。正所谓,你关注什么,就会看见什么。

自媒体文章从来没有对错之分,不管你站在哪个角度写文章表达观点,都会获得一些人的认同赞扬和另一些人的围攻批判。人工智能时代好处就在于,以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智能匹配程度会越来越高,你是什么样的观点,将来你能够看到的自媒体文章就会是什么样子。

如果想要走出这种看不清的“万花筒”,不如关注【月诚故事】,通过自媒体写作的方式,去看见一个更大的世界。


微博头条文章作者:【月诚故事】

微信公众号:【月诚故事】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

联系邮箱:messages (à) intorich (.) 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