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想做个小人物还是大人物?
标题:《你想做个小人物还是大人物?》
孩子不愿意学习是个难题。有的孩子不愿意学习数学,有的孩子不愿意学习钢琴,有的孩子不愿意学习写作,有的孩子不愿意编程。不管是哪一门功课,都有人不喜欢。
如何才能让孩子喜欢学习呢?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和模仿者,只要能够帮助孩子放大需求和痛点,孩子就一定会产生解决问题和学习的动力。
全惠星是一位传奇的韩国妈妈,自己是耶鲁大学教授,培养出来的6个儿女也都是哈佛大学、耶鲁大学的博士,全家都是高材生。在子女教育方面,全惠星买了一本《林肯传》给孩子们阅读,然后全家一起开会讨论读书心得。讨论的时候,全惠星会启发孩子们,林肯的父亲想要做个农民,所以最后成了一名很厉害的农民,而林肯长大了想要做一个伟大的政治家,结果后来成了一名伟大的美国总统。
全惠星问孩子们,你们将来想要成为自给自足的小人物,还是成为像林肯那样能够帮助很多人的大人物呢?孩子们纷纷表示想要成为林肯那样的大人物,去帮助更多的人,但是又感觉做不到林肯那样的美国总统。全惠星告诉孩子们,大人物不一定是美国总统,也不一定是哪一类的大人物,各行各业都有足够的位置等待着大人物的到来。
喜欢什么,学习什么,都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,全惠星没有要求孩子们选择哪一个专业,只是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,让他们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动力。
李开复在《世界因你不同》里面讲了一个小故事。当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,一堂哲学课上,老师问同学们,你们认为什么才是有所作为(Make a Difference)?等同学们回答之后,老师说,“想像有两个世界,一个世界中有你,一个世界中没有你,让两者的不同最大,最大化你的影响力,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。”
兰迪教授曾经做过一场风靡全美国的演讲,题目是《引领你的一生》,他说,我不是来讲如何实现你的梦想的,也不是如何度过一生(Live your life),而是如何引领你的一生(Lead your life)。也就是说,不要只是过一生,而是要跟随自己的内心,让自己的梦想去引领自己一生。
兰迪的这个说法,其实和全惠星有几分相似,都是儿时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,然后用尽一生的努力,全力以赴去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。
一个人度过一生有三种状态,来自于三种不同的驱动力。
第一种,小人物,因为需要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,为生活所迫,度过一生。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生理需求。 第二种,小人物,因为别人的要求,因为外部的奖惩措施,做好了会有外部奖励,做不好会有外部惩罚。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。 第三种,大人物,因为自己内心的梦想,想要成为一个大人物,去帮助更多的人。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内心。
比如,同样是"戏比天大”,有些演员是真心敬畏观众,尊重表演,不管什么情况,都以演出为重;而有些演员是因为外部奖惩原因,被要求爱岗敬业,演出只是众多重要事项当中的一项而已。这两种选择,无论哪种都无可厚非。全惠星曾经把事业和家庭比作是鸟儿的两只翅膀,只有两只翅膀一样长,处于一种平衡状态,才能飞得更远。重点是,活成第三种大人物的状态,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选择。
教孩子学习知识,永远解决的只是"怎么办"的问题。但他们可能想要知道的是,我为什么要学习数学?英语?画画?等等。只有当孩子自己想要成为大人物,想要去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,这个时候,学习才不会再是一件难事。因为他们有了梦想,而这个梦想将会引领他们一生。
微信公众号:【月诚故事】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
联系邮箱:messages (à) intorich (.) 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