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行动比没行动好,早行动比晚行动好

标题:《有行动比没行动好,早行动比晚行动好》

很多人在自媒体写作的时候,因为写不出东西,时常会拖延到晚上,我也同样如此。但是从开始写作写作那天起,我养成了一个习惯,要求自己在睡觉之前必须完成当天的写作任务。结果如果白天没有完成写作任务,所有的待完成任务一到了晚上,全部变成压力,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,却还是需要完成。

待完成任务没法完成,大多不过两个原因。

第一,时间不足,任务太多。一天只有24个小时,如果上午和下午的时间被其他急事占据,或者当天的待办事情确实太多,没法压缩,结果时间就会一晃而过。最后到了晚上,只剩下临睡前的最后几个小时可以支配,文章还没动笔,不着急才怪。

白天特别劳累辛苦的人,晚上的精力大多不如白天。

生活有节律的人,身体健康,可以保持长期战斗力。而经常熬夜的人,易怒,记忆缺失,免疫系统受损,频繁打哈欠,说不定哪天就会大喊一声"我不行了。” 然后被送去医院抢救。

第二,任务太难,超出能力。人总是倾向于去做简单的任务,太难的事情需要消耗太多的脑力和意志力。一个顶级程序员可以一天解决的算法问题,对于普通程序员来说,可能太难了,可能十天也找不出最佳的解决方法。

数论当中有许多悬而未决的猜想,哥德巴赫猜想便是其中之一。1742年,普鲁士数学家克里斯蒂安·哥德巴赫最早提出这个猜想——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写成三个质数之和。

哥德巴赫自己没法证明这个猜想,就写信给瑞士数学家欧拉。欧拉在哥德巴赫的陈述基础上,把问题拆解为了等价版本的问题:第一,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。第二,任一大于5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和。其中第二条也被称为哥德巴赫的弱猜想。

看似简单的一道数学题,难倒了所有人。

过了差不多160年,数论和函数论取得突破,又点燃了数学家们对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热情。1919年,挪威数学家布朗给出了另外一种证明思路,证明了"所有充分大的偶数都能表示成两个数之和,并且两个数的素因数个数都不超过9个”,于是布朗证明又被人称为"9+9”。

后来数学家们使用布朗证明的方法,不断取得进展,先后证明了"7+7,6+6,……",一直到了1973年,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发表了"1+2"的证明,把布朗方法发挥到了极致,但最终还是没有人能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。后来很多人声称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,但都没有获得公认,也没有任何学术期刊收录。

哥德巴赫猜想太难,暂时超过了人类的数学能力,所以没法完成证明任务。聪明的数学家们,把大难题分解成了"9+9"这样的小问题,然后逐个证明。虽然没有完全解决难题,却无限接近于真相。随着数论的发展,迟早有一天哥德巴赫猜想会被证明。

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难题,其实都不会这么难。有些困难可能超出了你的能力,但在别人眼中也许是小菜一碟。尤其是自媒体写作这样的事情,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,所有的自媒体文章都是公开的,爆款文章更是全网传播,想不看到都难。只要多留心,多学习和模仿人家好的文章,你的写作水平也会提高,虽然比不上从小就开始练习写作的作家,但至少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,写出你独有的风格。

昨天早上,自己坐在电脑前,写不出东西。于是不断地跑去冰箱找东西吃,最后吃太多,实在吃不下了,文章也没能写出来。时间一分一秒的流淌,到了晚上还没能完成"作业”,整个人就开始着急起来。但是着急也没有用,码字需要时间,文章不会凭空出来。于是硬着头皮,想到哪里写到哪里,好不容易写完文章,上床睡觉。

自媒体写作,需要有自己的原创文章。就好像演员需要有自己的作品,作者也需要有自己的作品。

不管有没有行动,一天的时间都会过去,写作和阅读就像是浇水施肥一样,每天积累一点,就会成长一些。写作初期,才华有限,但动笔写起来比不动笔写要好,早点写完比很晚才写要好。如果时间不足,就把写作作为当天最重要的任务,排在待办事项的第一位;如果写不出来,就把难题分解,先坐到桌前写个50字出来。

最关键的,是让自己立即行动起来。

有些人整理房间,会觉得头大,东西太多看似没法整理。其实房间里面再多的东西,只要开始整理,行动起来,东西就会一件一件被归类收纳起来,最终全部整理干净。

自媒体写作也是一样,有时看似没法完成的文章,只要坐在桌前,开始动笔,不管好坏,总能写出一些字来。人的注意力有限,坐在桌前几个小时之后,注意力就会开始分散。如果你在注意力集中的时候都没有行动,等到呵欠连连疲倦的时候,可能就已经没有足够的自控力了。所以自媒体写作这事,有行动比没行动好,早行动比晚行动好。


微信公众号:【月诚故事】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

联系邮箱:messages (à) intorich (.) 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