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鸟是永远关不住的,终有一天它会展翅高飞

标题:《有些鸟是永远关不住的,终有一天它会展翅高飞》

他,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于上海。

几岁大的时候,正好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,吃饭有一顿没一顿。在长身体的年纪,他能活下来已经是个奇迹。

十几岁的时候,又正好赶上"上山下乡”,他被分去了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的山沟沟里,每天和农民在一起,干10多个小时的农活。错过了读书的年龄,他成了一名文盲。在五河县,他认识了同样上山下乡的上海姑娘,异地他乡,两人走到了一起。

二十多岁的时候,终于等到了返乡那一天。他回到上海,找到一份单位食堂炊事员的工作,结婚生女,开始了一个新的家庭。

三十多岁的时候,他每月工资不足100元,却要养活一家三口,日子艰辛。

贫穷的生活,让他时刻思考着,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。为了摆脱文盲身份,他白天工作,晚上读夜校,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单位的夜校度过,他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。

千辛万苦,他终于把所有文化课补上。但是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,因为年龄太大,没有大学愿意接收他。

35岁的时候,他无意之间,看到了一份日本语言学校的招生简章,于是花了5毛钱,买下了这份后来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招生简章。

彼时,隔海对岸的日本经济火热,股市连创新高,疯狂消费的日本人不断买买买,年轻人相信"消费即美德”。而各家日本企业也在疯狂招人,不断给出更高的薪水待遇吸引年轻人过来工作。相反,日本偏远地区的年轻人不断流失,人们纷纷前往大城市打工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日本政府把北海道的一个偏远煤矿改造成了语言学校,招收外国学生,缓解人力问题。

而35岁的他,因为这次机缘巧合,成了当地日本语言学校里的第一期留学生。

自费留学需要资金。为了这次留学,他和妻子借遍了家里的每一位亲朋好友,才凑齐了42万日元学费。这笔相当于3万元的巨额债务,以他和妻子在上海工作的工资,需要15年才能够还清。

怀着一切美好的期待,他来到了日本北海道。这个传说中垃圾箱里都能翻出各种家用电器的发达国家,原来也有这么偏远的穷乡僻壤。

故事本来应该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,兼职打工,留学毕业,工作赚钱,衣锦还乡。然而现实扇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
他来到这所承载着他所有未来的日本语言学校才发现,身边可见之处,满目荒凉。这里人口凋零,本地人都没有工作机会,留学生更是被禁止外出打工。

如果就此回国,42万日元的债务,可能这辈子也还不上。如果留下来,学校不让打工,依然没法还清债务。

他被命运逼到角落,没有了可退之路。于是几个同学一商量,决定逃离,转学去东京一边打工一边读书。

学校附近没有马路,也没通车,他和小伙伴们尝试了几次"逃跑”,最后都被学校抓了回来,并严加看管。

终于有一次,他在夜幕的掩护下,轻装上阵,步行出逃,沿途避开灯光,快速向车站逃跑。最后在车门关闭前的一刻,跳进驶向札幌市的车厢里,辗转到了东京。

逃到东京的他,办理了转学申请,但被学校驳回。不能转学,就意味着没有签证。

没有签证,要么选择回国,要么选择留下来,成为"黑户”。在生存压力面前,他选择了后者,成为了一名黑户,而这一黑就是15年。

30年前的东京,工作机会遍地,很多人觉得炒股比工作还赚钱,都不想工作,东京企业极度缺人。

他在东京找了份黑工,当时在东京工作一天的收入,能抵上上海十个月的工资,感觉像是捡钱一样。于是他每天疯狂地打工,但很少花钱,自己住在一所没有厕所和厨房的老式木屋里,把所有赚来的钱全部汇回上海,供远在上海的妻子和女儿生活。

妻子在上海是一名纺织工人。收到他的钱,除了还债,其余的全部存了起来,将来供女儿读书。妻子和他一样,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,平时不舍得花钱,但一定要把女儿培养出来。

留在日本的第八年,女儿参加高考。女儿成绩很好,报名高考的同时,还申请了美国的学校。申请结果出来,女儿被美国纽约一所大学录取。这意味着,一家三口,从此天各一方,散落在三个国家,也意味着,需要赚更多的钱来支持女儿的学业。

那时候他四十多岁,老家上海的房子在90年代即使卖了,也只值四五万人民币,远远不够女儿读书的学费。他把上学,比作是一场改变家族命运的接力赛。而他现在拿着接力棒,希望能够再跑远一些,让女儿能够更轻松一点。

所以他干活更加拼命了,找了三份工作,白天在工厂上班,晚上去餐馆洗碗,周末去打扫卫生。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,深夜十二点多才回到家里,连最后一班电车都停了,只能一路沿着铁轨步行回家。

不舍得花钱洗澡,就用塑料布在厨房围起来简单洗洗,不舍得在外吃饭,就买最便宜的菜,每天提前把一天的饭菜做好,每顿饭吃一部分。在他的世界里,只有工作没有休息。

又过了7年,女儿考取美国医学院,获得助学金贷款,经济上实现独立。这一刻,他知道自己终于放心地把命运的接力棒,交给了女儿。而此时的他已经50岁了,岁月的刀痕,在他脸上刻出了一道道皱纹。

没有身份的他,第一次来到成田机场,坐上了回国的飞机。

回国之后,他也没闲着,在上海一家日资企业做了一名日语翻译。这份工作一做就是五年。

此时,女儿在美国成功拿到了医师执照,成为了休斯顿一家大型医院的妇产科医师。在美国,妇产科医生的平均年薪30多万美元,医生的收入和地位都很高。这意味着他再也不用拼命赚钱了。

55岁那年,他和妻子被女儿接到了美国,一家三口人终于团聚在了一起。

他不会英语,来到一个新的国度,还是想要证明一下自己,看看自己零语言基础情况下,能不能够在新的环境生存下来。

一切从头开始,他去建筑工地当小工背垃圾,他去中国超市跟车送货扛箱子,他去韩国酒店洗碗打杂,他去日本酒店当厨师。听说法拉盛有酒店培训学校,需要几千元学费,他就去报名。结果人家不收他钱,只因为他一句英语都不会说。

他让女儿帮忙写简历。女儿说,辛苦了一辈子,就休息一下吧,反正现在我们已经不缺钱了,都退休的年龄了,干嘛还要拼命。无奈之下,他就用谷歌翻译自己写了英文简历。通知面试的电话打来,他听不懂电话那头说什么,就连忙找了路边的一个华人帮忙接电话,才知道是一家五星级酒店通知自己去面试。为了拿下这个工作机会,他大雪天第一个排队去参加酒店面试,在现场面试的厨师长被他的毅力感动了,给了他这份在厨房打杂的工作。

工作中,他任劳任怨,但还是经常会被同事欺负。有些同事工作吊儿郎当,厨师长在的时候假装卖力干活,不在的时候就不干活,还会偷懒睡觉,和日本人的工作态度截然不同。有一次,一个英文很好的华裔同事也被欺负,就和说西班牙语的同事吵了一架,结果人家西语族裔同事联合起来倒打一耙,先去厨师长那里告状。最后华裔同事被厨师长判定为无理取闹,被解雇了。

为了对付这些小混混们,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。

在日本干活的时候,日本人讲究精益求精,所以他便发挥在日本养成的企业精神,主动帮助酒店改进每一个细节。比如,把旧雨伞绑在碗架上,把夹子、勺子分类,把废物拦网做成保护罩,把废弃的不锈钢网拆解,做成S型钢钩。有一次,厨房冰箱抽屉坏了,他自掏腰包,用小推车拉着,坐地铁送到华人门窗厂去焊接修理。做了许多工作之后,他得到了酒店上下的一致赞扬。背后有了厨师长的认可,后来再没人敢随便欺负他了。

但有一个刺头同事还是经常故意给他使绊子。本来是两个人合作完成的工作,同事故意让他跑前跑后,增加他的工作量。

为了对付这个刺头,他使了一个小计策。

有一次酒店举办了一场大型宴会,连厨师长都亲自上阵,忙得不可开交。但是中午时间来到的时候,刺头同事的毒瘾犯了,就把手上的活都交给他,自己大摇大摆出去吸两口。这样一个绝好的反击机会怎能放过。于是他故意放慢干活速度,一只一只盘子反复冲洗,弄成看起来很忙的假象。洗好的盘子也不取出来,还让自动洗碗机不停地运转,造成洗涤室蒸汽弥漫,满桌子脏碟子都还没收拾,看起来就是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的样子。

这时候厨师长过来了,询问刺头同事去哪里了,他说不知道。于是厨师长自己亲自调看监控,把正在楼顶吞云吐雾的瘾君子抓个正着,当场就解雇了。

工作三年,他被酒店推荐,获得了纽约市宾馆业协会优秀员工称号。在颁奖大会上,酒店总经理对他说,这是纽约酒店的最高荣誉,有了这张证书,即使我们酒店倒闭了,你去任何一家酒店应聘,都会被优先录用。于是,一个年近60岁的老人,成为了纽约市的洗碗状元。

他叫丁尚彪,出身在困难年代,在日本打黑工15年,最终把女儿培养出来,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。他的故事被华人导演张丽玲跟拍十年,制作成一部名为《含泪活着》的纪录片。

2009年底,当电影《含泪活着》在日本上映的时候,轰动全国,一票难求。很多人甚至不去看《阿凡达》,也要买票先看这部电影。

有些鸟是永远关不住的,终有一天它会展翅高飞。如今,丁尚彪有了两个孙子,全家人也已经彻底摆脱了贫穷生活。


如果你也想学习写作,加入月诚故事100天计划,欢迎给我邮件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