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机长,习惯的力量
标题:《中国机长,习惯的力量》
国庆长假,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、《中国机长》、《攀登者》三部电影在激烈的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,一共豪取了50多亿的票房。其中最吸引人的一部电影莫过于《中国机长》了,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,片中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物,却死里逃生,“上演"了一部惊险而又充满正能量的大片。
当灾难发生的时候,3U8633飞机正在9800米的高空上飞行,高空气温零下40多度。正常人在这种极寒低温又严重缺氧的环境下,可能坚持不了几十秒的时间就会挂掉,这时飞机上128人的命运全部掌握在机长刘传健一个人手上,命悬一线。
飞机高速飞行,狂风灌进机舱内。第二机长顶着狂风走向驾驶舱,原本以为机长和副驾驶都已经牺牲,想要最后一搏,把飞机挽救回来。结果来到驾驶舱,惊喜地发现机长还活着,手中紧紧握着飞机操纵杆。刘传健回忆说,挡风玻璃脱落的时候,他也曾有过一丝慌乱,但当他握住飞机操纵杆以后,发现飞机能受控制,于是有了信心能够让飞机平安着陆。
“敞篷"驾驶飞机,除了风声什么都听不见,驾驶舱内的仪表盘被掀开,大部分无线电失灵,全靠肉眼观测和手动驾驶来备降飞机。
当时气温过低,刘传健想要拿出氧气罩带上但戴不上。还好飞机逐渐平稳,于是在第二机长梁鹏的协助下,刘传健戴好了氧气罩,凭借有限的飞行数据,手动返航成功备降。
刘传健到民航当飞行员12年,安全飞行13600多小时,川藏航线已经飞行了100多次,每一次飞行前还是会做好特情处置准备。如果飞机出现问题,进入驾驶舱3秒时间,就能够知道飞机是什么状态。
当危难发生的时候,其实没有太多的时间思考,生死瞬间凭借的,都是习惯的力量。刘传健说自己当时耳朵里面没有声音,脑子里面只有一个念头,控制住飞机状态!飞出山!飞回成都!
回到地面之后,沉默了几分钟,刘传健开口说了第一句话,“我们还活着。”
机组人员的应急处置同样"快准狠”。当飞机出事的时候,飞机上的乘客情绪激动。年轻的乘务员姑娘们虽然自己也很害怕,却在不停地安慰乘客,帮助乘客戴好氧气罩,哪怕是飞机真的坠落了,她们也在一直坚守岗位。只因为,这是她们的本职工作,这是她们的习惯性工作流程。
每次飞行之前,乘务员都会习惯性地检查客舱内的设施,确认清单上的每一项细节都已核对,才会发回"客舱准备就绪"的确认信息。乘务员需要记住各种情况下的说话内容,每天都背却几乎从没有用上。但这就是习惯,当意外出现的时候,之前背诵的内容,演练的流程,都会本能反应出来,而没有养成这个习惯,一旦出事,就真的出事了。
曾经有位公交车司机陈平高,开车的时候突发脑溢血,整个人右半边没有了知觉,危急时刻,陈师傅拼劲全力将身子向上抬起,右打方向盘,左脚用力踩下,将公交车停靠在了路边,车上30多名乘客没有一人受伤,随后陈师傅被送往医院。
危急的时候,才能看出习惯的力量。有时候需要做什么怎么做,是没有时间思考的。平时怎么练习的,实战就怎么操作。平时养成好的习惯,并不断练习,才能在关键的时刻帮助到你。
如果你也想学习写作,加入月诚故事100天计划,欢迎给我邮件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