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为什么需要人设?
标题:《我们为什么需要人设?》
人设的意思顾名思义,就是人物设定,或者简单地说,你是谁?当你进入了自己设定的角色之中,慢慢你就会成为角色的样子。
1971年,差不多50年前,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·津巴多曾经组织过一场著名的心理学实验《斯坦福监狱实验》。菲利普·津巴多教授从斯坦福大学招募志愿者参加试验,报名的学生经过层层筛选,最终确定了24人参与实验。其中12人扮演监狱警官,另外12人扮演囚犯。
为了让实验更加真实,教授专门搭建了一座地下监狱,像真实场景一样,用警车把"囚犯们"押送进监狱。进了监狱,囚犯志愿者们按照常规流程,被扒光衣服,身体用水一顿暴冲,再撒上灭虱粉,换上囚服,关进了牢房。
刚开始囚犯志愿者们情绪稳定,因为心里都有预期,知道这不过是一场实验,所以还有说有笑,配合着实验进行。到了半夜,情况发生了变化,监狱警官志愿者们召集囚犯报数,做俯卧撑,蹲跳。后面的几天里,情况逐渐恶化,警官们习惯了折磨囚犯,而囚犯们一旦犯错就会遭到各种严厉惩罚。
到了第3天,一个囚犯志愿者的情绪崩溃,退出了实验。到了第6天,实验中的虐待情况失控,没有办法继续,只好提前结束。但是实验结论已经非常清晰,志愿者们进入了自己的人设,逐渐变成了人物设定的样子。
拥有人设的人,会在生活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向着自己的人设靠拢。
韩国全惠星博士,曾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。因为培养出了6个名校子女,被誉为韩国首席妈妈。首席妈妈一家人有多厉害呢?
全惠星自己是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双料博士,丈夫是哈佛大学法学博士,大女儿毕业于哈佛,是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,大儿子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,二儿子是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和麻省理工哲学博士,三儿子哈佛大学毕业,留学英国牛津大学,又返回哈佛大学读取法学博士学位,二女儿是哈佛大学法学博士,小儿子毕业于哈佛大学社会系。
在培养孩子的时候,全惠星发现很多家长会用小人物的不幸来提醒孩子们,人生是多么的痛苦。比如,你现在不好好学习,长大了没出息就只能扫马路。全惠星不喜欢通过小人物的不幸,来提醒孩子好好学习,而是鼓励孩子们要"尊重小人物,争做大人物”。
全惠星给孩子们买了一本《林肯传》,阅读后全家开会,讨论各自的读书心得。在《林肯传》里面,林肯父亲的人设是一名农民,于是想要成为一名农民的林肯父亲,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,成为了一名好农民。林肯有个更加高大上的人设,想要成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,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,成为了美国总统。
全惠星问孩子们,你们想要成为林肯这样,还是林肯父亲这样?孩子们都说想要成为林肯这样的人,但是又觉得太难,毕竟总统的职位没有那么多。全惠星就鼓励孩子们说,美国没有那么多的总统职位,但是还有很多议员职位,足够让你们梦想成真。即便从事其他行业,也有足够的位置在等待成功者的到来。
全惠星给孩子们埋下了大人物人设的种子,却没有要求孩子们一定要成为哪一个行业或类型的大人物。孩子们则带着成为大人物的渴望,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大人物,帮助更多不幸的小人物。比如,全惠星三儿子洪柱的女儿,是耶鲁大学法学院一年级的博士生,有一次为艾滋病筹集资金,就找到奶奶全惠星说,“奶奶,我正在筹集艾滋病基金,请您帮忙捐些款吧。”
优秀的人,心中都会有个更加优秀的榜样和人设。当你进入了自己设定的角色之中,慢慢你就会成为你想要成为的样子。之所以埋下人设的种子,是因为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如果你也想学习写作,加入月诚故事100天计划,欢迎给我邮件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