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把自己的快乐或者悲伤,建立在别人身上

标题:《不要把自己的快乐或者悲伤,建立在别人身上》

老王回到家里,屋里只有自己一个人。孩子去了寄宿学校,只有周末才会回家吃饭。而妻子今晚参加单位的同事聚会,要吃完饭了才能回来。

老王躺在沙发上,在客厅不算明亮的灯光下,无聊地翻看着手机朋友圈。把有意思和没意思的内容都翻遍了,然而妻子还没有回来。

夜晚渐渐变得安静起来,客厅墙壁上的石英钟发出滴答的转动声,时刻提醒着老王,屋里只有他一个人。

平时在家里,家务事都是妻子承包了。妻子不但要上班,还要买菜做饭洗碗拖地,像个家庭保姆一样,维持着家庭的正常运转,好不容易把孩子养大,送去了寄宿学校,不用再像之前那么操劳了。

妻子说,我感觉老王想找的妻子不是我,而是一个村姑,整天在家干活的那种。

妻子到家之后,果然家里的地也没拖,饭也没做,而老王还躺在沙发上没有目的不停地刷着手机。

因为妻子回来晚了,老王变得不开心,说话的语气中,也充满了对妻子的指责和埋怨。仿佛妻子就是那个导致自己不快乐的原因。

当一个人,没有自己生活重心和目标的时候,很容易把自己的快乐或者悲伤,建立在别人身上。于是经常会因为别人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,而导致自己快乐或者悲伤,甚至会迁怒于他人。


赵阿姨去年刚退休,还在适应退休之后的生活。儿子已经结婚了,有了自己的小家庭。但赵阿姨的心里却变得有些空荡荡的。

儿子是赵阿姨自己一手带大的,从小到大没怎么做过家务。儿子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,赵阿姨基本承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活,只要求儿子能够专心读书学习,其他的都不用操心。

现在儿子有了小家庭,赵阿姨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,每天都会帮忙去儿子家里打扫卫生。

有一天,儿媳妇忍不住了,找儿子协商,能不能不让你妈过来帮我们打扫卫生了?儿媳妇说,上次我的胸罩和内裤放在椅子上,结果晚上就被咱妈手洗之后挂到了阳台上。谁还没有个工作繁忙,或者积攒脏衣服的习惯。

儿媳妇接着"投诉"说,“我小的时候,自己住一个房间,别说翻看日记这样的事情,我爸妈基本就没有翻过我的房间。现在咱妈每次过来,每次打扫卫生都会翻我的房间,一点隐私空间都没有了。”

儿子没有啃声。儿媳妇继续说,“上次我请假在家里休息的时候,听到咱家大门的钥匙孔有动静,吓得还以为有盗贼想要撬门进来。结果门开之后,咱妈进来了。”

儿子思考了片刻,说行,回头我跟我妈说说去。

婆媳关系是一个永远聊不完的话题。父母对于子女迟迟不肯放手的爱,不但会有意无意地夺走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利,让孩子一直无法长大;更是会让孩子变成自己生活当中的全部重心,等孩子成家之后,还会主动去帮孩子做家务活。

如同辛劳一生拉磨的驴,生活中的一切都围绕着孩子,自己的快乐或者悲伤,也都建立在孩子身上,一旦有一天停止了拉磨,便会突然感到,整个人像是掏空了心一样,似乎没有一点自己的价值。


夕阳西下,小孙蹲在楼下草坪旁边的水泥地上,聚精会神地盯着地面,“研究"着蚂蚁的行踪。小孙的手里,紧捏着一个从家里衣柜里翻出来的樟脑丸,时不时地在蚂蚁周围画出一个个圈圈或者迷宫,让蚂蚁们无处可去或者按照迷宫的规则寻找出口。

小孙还在读小学,是一位"别人家的孩子”,成绩常年班级第一。放暑假仅仅过了两天,小孙就已经起早贪黑,早早地把几本暑假作业全部完成了,剩下的,只有整个暑假的"自由时光”。

爸妈白天上班,暑假也没有给小孙报名兴趣班,也许是因为家里没钱?或者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的童年应该多些自由玩耍?小孙并不知道答案,不过早已经习惯了在一个人的时光中自己寻找快乐。

小孙自顾自地从旁边的草地里找出了一块红砖,认真地在地上画线,绘制出一张复杂而又工整的迷宫。过了会儿,有位年龄看起来更小一些的孩子好奇地围观了过来。两人一起蹲在地上,像是玩"过家家"游戏一样,不一会儿便玩到了一起。

没多久快到吃晚饭的时间,大人们纷纷下班,回到了小区。

一位年轻的妈妈过来,看到自家孩子正在和小孙玩"蚂蚁穿越迷宫过家家"的游戏。妈妈并不认识小孙,以为小孙只是个贪玩的"差生”,便赶紧上前一步,想要拉着孩子早点回家,去做暑假作业。

妈妈说,“快点回家写作业,要多和成绩好的同学一起玩。“孩子抬起头说,小孙不是差生,是班级第一。

年轻妈妈的脸庞泛起了红晕,表情变得有些尴尬,改口对小朋友说,“我先回去做饭,你再玩半个小时,早点回来吃饭。”

半个多小时过去了,年轻妈妈下楼找孩子回家吃饭,看见自己孩子和小孙在地上画线,又制作了一个新地蚂蚁迷宫,玩得不亦乐乎。

年轻妈妈的脸色从快乐转为悲伤,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——“别人家的孩子"都这么贪玩不写作业的吗?“好孩子"成绩好,不是都应该特别爱学习吗?

年轻妈妈带着自我怀疑,悻悻地拉着自己孩子的手,回家吃饭去了。小孙继续玩了一会儿,也自己回家吃饭去了。

大多数父母,都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操碎了心,暑假更是恨不能报名各种兴趣班,把每一天的时间都利用上,这样才会觉得充实。

可怜天下父母心,父母的快乐和悲伤,都建立在了孩子身上。


如果因为对方做了什么,或者没有做什么,就让自己的情绪发生变化,变得快乐或者悲伤,那多半是在生活中不小心失去了自己的重心和价值,让彼此的相处模式出现了问题。

即使是孩子,早在4到5岁的时候,便已经进入了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。对于有着理想和榜样的孩子来说,并不需要家长过多的操心和干预,孩子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探索,不断向自己的目标前进。

孩子小时候在心中埋下的种子,会随着知识地不断增长,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。家长所能做的,是**“默默耕耘,静待花开”**。

即使是爱人之间,也只能请求对方,而不能要求对方去做什么,更不能因为对方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,就让自己变得快乐或者悲伤。

即使是婆媳之间,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间,同样需要彼此有自己的生活空间,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迟迟不能放手,往往会把自己的快乐或者悲伤,建立在新生家庭身上,从而失去自己的生活重心和自我价值。

其实,每个人都是独立的。只有把自己的快乐和悲伤建立在自己身上,才能够找寻回那片属于自己的世界和快乐。


如果你也想加入月诚故事 100 天计划,欢迎给我邮件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