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越边界的爱,是爱而不得的恨

标题:《跨越边界的爱,是爱而不得的恨》

什么是爱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。如同"一千个读者眼中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"一样,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去爱着别人。然而别人感受到的,却不一定是爱。

在央视纪录片《镜子》当中,14岁的泽清是一名"问题少年”,已经辍学两个月了,整天昼伏夜出,沉迷于网络下棋。面对母亲的"关心”,泽清不但不领情,还会骂母亲"贱”,甚至还会动手、动刀!

令人诧异的是,泽清竟然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。泽清的外公外婆都是大学退休教授,父母也是大学本科学历,都有着体面的工作,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泽清变成了现在的"问题少年"呢?

泽清说,“我是一面镜子,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诚于父母。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,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。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。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。”

原来,泽清的父母关系并不融洽,父母之间的相处大多都是争吵,动嘴解决不了的,就变成了动手。

因为夫妻关系不和,泽清母亲的注意力便更多地放到了泽清身上。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知道,当儿子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网络下棋的时候,母亲趁着儿子下棋中间的各种空隙时间,端汤端饭给儿子吃。儿子注意力频繁被打断,情绪变得不耐烦了,骂母亲"贱”,母亲却还在继续"关心"儿子。

原本泽清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,最后泽清还是和父亲一样,动嘴解决不了的,就变成了动手。而父亲的反应竟然是不耐烦地躺在床上,只有遇到动刀子这种危急的情况才会起身阻止。

母亲对儿子的关爱,却变成了儿子对母亲的"恨”。


16岁的家明,高一辍学。家明说,自己父亲永远都要求自己按照他规划好的路走,不管做什么事情,都是他们说了算。

当家明一心想要自由,去唱歌,去画画,做一名自由的背包客。父亲说,那怎么行呢?

当教育机构的人过来接孩子去改造营地的时候,家明情绪激动,大喊不愿被"控制”。父母在门外流眼泪,但最后还是"为了孩子好”,强行送家明去了改造营地。

《犹太人教子智慧》书里说,“5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,10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,到了15岁,父子平等,就没有孩子了。”

没错,5岁之前的孩子,“吃喝拉撒睡"都需要有人照顾,他就是你的主人;10岁的孩子,还没有到青春叛逆期,处于"听话"的年龄,教什么学什么;而15岁,孩子有自己的想法,想学什么,或者想做什么,都可以自己决策并尝试了,再过几年就需要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了。

父母对于孩子的爱,是为了帮助孩子将来能够独立生存,而不是为了控制孩子。孩子越早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越好,而不是养一个永远只能在身边的孩子。


在家长课堂上,讲师说,做律师需要持证上岗,做医生需要医师执照,心理咨询也需要执照,然而做父母需要做一辈子,却不要经过学习培训和考证。

讲师提了一个问题,如果生命只剩下10分钟,还会想给孩子说些什么?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?

这个题目其实是一道陷阱题。

家明父亲说,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强自立,快乐地度过一生。希望孩子今后能够过得比自己好。”

讲师立即问,"‘好'的定义是什么?”

家明父亲说,“就是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。”

讲师继续追问,“什么样的理想?”

家明父亲这才发现自己落入了陷阱。

接着讲师说,“所以可以给你一句话——死不悔改!刚才这些理想,都是你自己的理想,而不是孩子的理想。”

讲师问家明父亲,“你过得累不累啊?”

家明父亲想要辩解,讲师立即说,“只需要回答,累还是不累?”

家明父亲继续为自己辩解,“累是累,但是充实。”

讲师接过话来,“你的充实,是因为你一直在拉磨,停不下来。一头驴啊……”

全场人都笑了起来,被讲师说成了一头驴……,家明父亲自己也忍不住跟着笑了起来。

讲师继续说,“一头驴啊,一旦停了下来,就会觉得恨没有价值,因为这个磨不转了。因为把自己的价值,全部建立在了孩子身上。
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。回想到泽清的母亲,同样也是因为孩子,而不断付出,甚至失去了自我,把自己的价值,全部建立在了孩子身上。所以除了孩子,泽清母亲的内心是空的。

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,孩子是父母的镜子。伟大的爱,永远不是跨越边界去"控制"孩子,跨越边界的爱,往往会变成爱而不得的恨。

作为原生家庭,父母最大的责任,是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,并树立榜样,帮助孩子早日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。然后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,放飞他们,让他们去打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

如果你也想加入月诚故事 100 天计划,欢迎给我邮件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