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从不缺少'美',缺少的是一双能够发现'美'的眼睛

标题:《生活中从不缺少"美”,缺少的是一双能够发现"美"的眼睛》

“有一个人,他十项全能,他什么都好,他呢,就是别人家的孩子”,一名来自明德华兴中学1714班的初一女孩"袁璟颐”,在中国版"屋顶告白"综艺节目《少年说》当中,勇敢地站上了位于屋顶的"勇气台”,向自己的妈妈大声"吐槽”。

袁璟颐"控诉"说,自己总是被妈妈拿去跟别人比较学习成绩,而比较的对象是全班第一、全年级第一、全校第一、乃至全联盟第一的学霸女闺蜜。

说着说着,小姑娘自己说哭了,“妈妈,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,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,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?”

妈妈在台下,对着台上的女儿进行了"客观"的反驳,“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,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,你要不打击,你可能就,有点飘……”

妈妈强势回应之后,袁璟颐哭着跑下了台。

接着上台的,是袁璟颐的好闺蜜"吴笛”。吴笛开门见山地说,我就是那个全班第一"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
但是"别人家的孩子"也有自己的烦恼,吴笛妈妈经常批评吴笛的体育不好,“你看看你们班的那些同学,每一个人体育都及格了,而你呢?你什么都不行!

吴笛接着说,"我们每个人,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,在成长的路上,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敌人,不是别人家的孩子,而是我们自己。

刚上初一的孩子,就能够说出这样的感悟,着实不容易。

吴笛后来也谈了自己对于好闺蜜袁璟颐的看法,“璟颐的确是,我们所有女孩子里面,最善良和大胆的,这点是我平心而论比不了的。她用她自己的一份天生而有的热忱,感染了我们全班所有的同学,甚至是老师。其实,(璟颐)是无可替代的。”

袁璟颐和吴笛,两人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好闺蜜,是因为相互之间都发现了对方的优点,并发自内心真正认同和欣赏着对方的"美”。生活中从不缺少"美”,缺少的是一双能够发现"美"的眼睛。


这个世界,有正面能量,必然也有负面能量。有些人在生活中,长期被负面情绪困扰,在痛苦中煎熬,有的人长期抑郁不堪忍受,于是想到了自杀,想要了却自己的生命。

据说有自杀倾向的人,半数左右在轻生之前,会打电话倾诉,但是接听电话的人,很少能够听出其中的蛛丝马迹,听出想要自杀的信号。其中有些人比较幸运,因为他们拨通了"希望热线”。

但是打电话倾诉的人不曾想到,在电话线的那头,也许是一位生活在黑暗之中却内心敞亮的盲人。

李勇生,是家住天津的一位盲人志愿者,也是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在"希望热线"天津接线团做团长。自从2015年天津"希望24热线"开线以来,李飞已经通过一根电话线,挽救了300多人。

李勇生的眼睛,是小时候在外面玩耍时,不慎被东西戳到,然后失明的。失明后,周围的大人们都惋惜地说,这孩子这一生废了。

家人给了李勇生一台收音机,这台收音机成了他与外界联系地一座桥梁。李勇生最喜欢收听的,是心理访谈类的节目,有一次拿起电话,打通了节目的热线电话。李勇生询问主持人,自己是盲人,但不想成为废人,以后还能做什么?

主持人告诉他,可以通过努力,学习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,以后做一名心理咨询师。这是李勇生第一次听说"心理咨询师”,但他牢牢记住了这个词。

学习的过程并不容易,李勇生被父母送去了盲人学校,学习了盲文,后来好不容易学会了使用盲人读屏软件操作电脑,再通过电脑不断学习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。

为了生活,李勇生大学毕业之后还曾经学过推拿,做过一段时间的盲人按摩,但在内心深处,始终没有忘记"心理咨询师"这个词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多年的努力付出,李勇生终于成为了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。

第一次接线,李勇生就遇到了一个高危电话,电话那头的人一直说,“我不想活了”,李勇生用尽努力,才终于稳住了对方的情绪。李勇生相信自己作为一名盲人,有着敏锐的听力和感知力,可以快速和对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。

没错,李勇生虽然不幸双目失明,但内心的敞亮,反而更能够让他在生活中,发现那些细微之处的各种美丽。


也许有一天,我们会被各种生活琐事所困扰,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变得麻木,变得对生活失去信心,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。

这时我们可能只是累了,需要放慢脚步,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。生活中从不缺少"美”,也许暂时换一个环境,放松一下心情,便能够让我们的眼睛和内心有更多的时间,去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丽。


如果你也想加入月诚故事 100 天计划,欢迎给我邮件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