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动人的故事,需要写出真情实感
标题:《打动人的故事,需要写出真情实感》
有一次自己尝试在聊天中,给别人讲个故事,是一个从论坛上看到的"真人"故事,讲了一个小伙子在怎么深圳华强北做二手机生意,然后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。
为了把讲好这个故事,自己还专门去查询了一些二手机行业的相关知识。原本以为聊天中讲个小故事,会让别人产生兴趣,结果故事讲完之后,别人说自己以前参与过二手笔记本的生意,所以对于华强北有一些了解,接着说了更多的一些关于验机方面的细节。
这次讲故事的经历,让自己明白一个道理——讲故事需要有真情实感,讲出来的故事才会更加打动人一些。
如果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故事,即使讲故事能力欠缺一点,也会包含真情实感。
豆瓣上有一部评分达到9.1分的高分外语片《何以为家》,这是一部聚焦中东难民孩子成长的电影。12岁的男孩"赞恩"将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——“我要控告我的父母,因为他们生下了我。”
赞恩的演技非常到位,大部分时候,表情都有些呆滞,但眼神中却自然地流露出悲伤、愤怒、无助和绝望。两个小时的电影,直到最后一刻拍照的时候,赞恩才开心的笑了。短短3秒钟的笑容,却让无数观众触情落泪。
赞恩只有12岁,并没有演戏的经验,整个电影描述的,其实就是真实的生活,而赞恩所表现出来的,也正是中东难民所面临的现实。所以在戛纳电影发布会上,赞恩才会说,“演戏很简单”。
演戏其实并不容易。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所说的话,所做的动作,每一刻都是"对的”。因为生活是真实的,我们的外在表现举手投足,时刻都准确反映出了我们在那时那刻的内心活动。
但是演戏如果没有真情实感,表演出来的效果往往会出现"失真”。有些时候我们会以为故事人物心情悲痛的时候会大哭大喊,或者至少暗地里伤心流泪,真实的现实却可能像赞恩一样,表情有些呆滞,但眼神当中却透着悲凉。而打动我们的,正是小演员赞恩的真情实感。
在《故事思维》一书中,作者西蒙斯提到,直白的真相令人畏惧,反而故事比事实"更真实”,因为故事是多维度的。
没错,故事之所以打动我们,是因为真情实感给我们带来了情感共鸣。
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故事,需要对生活有更加细致的观察能力,和更加熟练的讲故事技巧。
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只是一部动画片。按说,神话传说当中的故事并不是真人真事。但看完电影的那一刻,很多观众却会被哪吒向命运做抗争的顽强精神所感动。
为什么会被哪吒的故事打动?
因为我们仿佛从哪吒的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。命运是残酷的,我们不也正需要这种"不认命"的勇气和精神吗?
作家加西亚·马尔克斯之前是个记者,习惯于讲述事实,但后来发现——“口口相传讲述给你听的那些东西,无论多么荒诞不经,都是你历史的一部分,而那些我们天真地称之为谎言的东西,远比事实要真实得多。”
后来加西亚·马尔克斯学会了"讲故事”,充分发挥了自己天马行空、随心所欲的想象风格,写出了20世纪最著名的西班牙文长篇小说《百年孤独》,并因此荣获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。
故事不是事实,却往往比事实更加让人感觉"真实”,因为打动人的,永远是故事中的真情实感。
如果你也想加入月诚故事 100 天计划,欢迎给我邮件留言。